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一_麻豆精品a在线观看_欧美高清人澡超碰碰中文字幕_欧美乱人妖大交xxxx

歡迎來到 石家莊永泰裝裱機械有限公司 書畫裝裱機 永泰畫廊 手工裝裱培訓 古籍修復 官方網(wǎng)站! 收藏本站| 網(wǎng)站地圖| | 公司環(huán)境
全國統(tǒng)一熱線
13803113565
當前位置: 主頁 > 新聞中心 > 行業(yè)動態(tài) 從古今作品看中國畫之美與藝術精神

從古今作品看中國畫之美與藝術精神

文章出處:永泰裝裱機械 人氣: 發(fā)表時間:2016-07-19
從古今作品看中國畫之美與藝術精神
 
中西異趣
 
20世紀以來,中國畫處境發(fā)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,西方的藝術文化對中國畫產生了極大的沖擊。究其原因,一是清末民初的臨摹仿古,丟失了“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使得中國畫陳陳相因,喪失了生命力;一是衰落的中國,面對西方的船堅炮利,為了救國圖強向西方尋求真理,也尋求改造藝術的良方。
 
在20世紀初,改革家大都以科學的眼光批判中國畫,否定寫意畫,主張改造中國畫,他們都要求藝術像科學一樣求真務實,在形似基礎上發(fā)揮創(chuàng)造,特別是以西化的寫實技巧改造中國畫。其結果,一方面提高了中國人物畫的“應物象形”能力,豐富了中國畫的面貌;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國畫的寫意傳統(tǒng)。齊白石先生則是一個例外。

 

 
 
齊白石 《荷花圖》
 
從齊白石談起。齊白石畫過很多幅荷花圖,他在92歲時畫過一幅《荷花影》,水面上一枝荷花,水面下一道荷花影。齊白石在這幅畫中發(fā)揮了大膽的想象: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荷花在水面上的影子應該是倒影,但齊白石老人畫成正影;水面被微風吹過,荷影應該是散亂的,但畫中的荷影卻是完整的;畫中還有一群蝌蚪在追逐水面下的荷影,但現(xiàn)實中荷花的影子只有經(jīng)過光折射才能看到,水下的蝌蚪是看不到的,又何言追逐荷影。齊白石這一大膽的想象,如果仔細品味,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,追逐美麗的事物是一種很美好的行為,但如果追求的是水月鏡花般虛幻的事物,則永遠無法追逐到。可見,齊白石在這幅畫里,不僅僅單純在畫植物,還在告訴觀者一個生活的哲理。齊白石還有一幅《荷花圖》,畫中一株荷花落入水中一個荷花瓣,一群蝌蚪在追逐荷花瓣,這是很有情趣的一個構思,但和上幅荷花畫作相比,又不完全一樣。齊白石還有一張《秋荷》,殘荷在陽光照耀下非常嬌艷,沒有秋天凋落的零落感,而是“不是春光勝似春光”的感覺??梢?,三幅畫中第三幅是比一般的秋荷更好的作品,第二幅是比第三幅更有意趣的作品,而第一幅是最好的作品,是神來之筆。
 
中國畫何以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?它有它獨特的貢獻。要了解中國畫獨特的藝術美,就需要了解中外繪畫的共同性和差異性,就要進行比較,以認識“同”中之“異”(中國畫的特殊性)和“異”中之“同”(中西繪畫的共性)。我們討論中西繪畫的不同,為的是弄清中國畫之美的特殊性,不等于否認中西繪畫作為視覺文化的共性,更不等于主張中國畫不需要吸納西畫的有益因素。對中西繪畫的比較,不能只看個別的現(xiàn)象,做枝枝節(jié)節(jié)的比照,應該放到整個歷史發(fā)展的概貌中去比較,但從作品入手進行視覺圖像的比較,擺事實,講道理,是最明白易曉的方法。
 
 

 
 
板橋的《衙齋圖》
 
人物畫的傳神美。中國人物畫的寫意以傳神為基礎。東晉畫家顧愷之《女史箴圖》中有一段“馮媛當熊”,畫的是西漢元帝時,馮婕妤隨漢元帝到皇家園林觀賞,一只黑熊突然躥出來,威脅到漢元帝的安全,馮婕妤奮不顧身地迎上前去保護漢元帝。在這幅畫中,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神情狀態(tài)。漢元帝作為一國之君神情比較凝重,后面兩個宮女是撒腿就跑,前面武士是且戰(zhàn)且退,馮婕妤則挺身而出、毫無畏懼。這幅畫通過不同情態(tài)的比較,突出了馮婕妤大無畏的精神,不是面面俱到地描寫,這就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神美。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《韓熙載夜宴圖》,描繪南唐韓熙載家夜宴行樂的場景。北方人韓熙載到南方做官,怕被懷疑有異心,天天晚上夜宴,讓人感覺他沉迷吃喝玩樂,沒有政治野心。但是皇帝不放心,還是派兩位畫家潛入韓家去目識心記,其中就有顧閎中,在顧閎中的畫里韓熙載表面上是看跳六幺舞,但他的面部表情是很憂郁的,有些心不在焉,是在想心事。當然,傳神也可以說是中西繪畫的一個共性,區(qū)別只在于中國畫的描繪有詳有略,所謂“四體妍蚩本無關乎妙處,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”,緊緊抓住關鍵的眼睛。不妨比較一下清代宮廷畫家、意大利人郎世寧的《乾隆大閱圖》以及清代畫家、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《自畫像》。前者是全面表現(xiàn)了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,講求體感、質感、光線、透視,符合西方的寫實觀念,但不分主次,平均使用力量。郎世寧對中西交流做出了貢獻,但他的畫在當時并不是一流。而后者通過用一筆畫就將人物逍遙自在的神形表現(xiàn)得十分生動。
 
 

 
 
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
 
山水畫的意境美。中國山水畫講究意境美。西方?jīng)]有山水畫,只有風景畫,大多描寫眼前所見,不賦予景物更多的文化意蘊。中國山水畫則不僅要畫所見,還要畫所想、所知,賦予畫作更多精神層面的含義。如宋代李成的《讀碑窠石圖》中,有一位旅行者騎著驢在看古樹旁的碑文,畫家通過與自然對話,來與歷史對話,不是畫風景,而是畫以往的功業(yè),歷史的滄桑。西方的風景畫,比如《造船木森林》則表現(xiàn)植物對人類實際的功用,而非精神層面的旨趣。
 
花鳥畫的意趣美。中國花鳥畫講究意趣美。宋代畫家李迪的《禽浴圖》,描繪一只八哥鳥跳到浴盆里洗澡。浴盆是小孩洗澡用的,但小孩還沒洗,八哥卻跳了進來,非常具有生活情趣。17世紀荷蘭的一些靜物畫,雖然畫了鳥,但是作為人類的獵物,是死的,是沒有生命的。由此可見,中國花鳥畫中的鳥兒是活靈活現(xiàn)的,是有生命的,是和人同時存在于一個世界中的;而荷蘭靜物畫中的鳥兒是被人所虜獲的,是作為人的食品、物品出現(xiàn)的。法國畫家莫奈畫的《荷塘圖》,是描寫室外荷塘閃爍著天光的景象,沒有賦予其更多主觀意象。而金農的《蓮塘圖》,則賦予了畫外意象。金農是杭州人,到揚州工作后想家了,當時正值六月,杭州已是“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”了,于是畫了這幅畫。不僅畫荷葉田田,還有一葉小舟,雖然看不到任何人物,但題跋說能引起讀觀者的聯(lián)想,仿佛能感受到衣香鬢影,絲竹管弦,給觀者畫外的意象。
 
 
李迪 禽浴圖
 
中國畫之美
 
不似之似。對于“不似之似”,齊白石的說法是“妙在似與不似之間,太似為媚俗,不似為欺世”。本質是中國畫對象形、形似的超越?,F(xiàn)實中蝦的眼睛是圓點,而在齊白石的畫中,蝦的眼睛變成兩個“直道”。他不是在畫蝦的眼睛,而是在畫蝦游動時眼睛在閃光的感覺,這樣顯得更生動更傳神。你說它不像,實際更像。山水畫也是,宋代畫家范寬的《溪山行旅圖》,是在山腳下描繪的,但山上的樹林卻描繪得非常清楚,在山下根本看不見,這需要提升視點才能看到??梢?,范寬描繪這幅畫并沒有固定在一個立足點,而是不斷地移動視點,當然不是實際的移動,是想象中的移動。這幅畫中所描繪的景象在真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,跟實際景象拍攝出來的圖片絕對不一樣。似與不似之間,還可以表現(xiàn)為“語帶雙關”,清初畫家梅翀《松芝圖》中的松樹,既像松樹又像山,但又都不完全像。如果看作松樹,則松枝是一邊倒的;如果看作一座山,“松枝”則是山的脈絡紋理,畫家是用視覺的“語帶雙關”的形式,來表達壽比南山不老松的祝壽美意。這是一個特例,此類作品不太多,但對我們很有啟發(fā)意義。
 
舍形悅影。中國畫特點之一是舍形而悅影,就是從投影的啟示來把握對象。元代畫家顧安擅長畫竹,說是得自唐代畫家蕭悅觀墻上竹影而得畫竹的啟發(fā)。歷史上有很多記載都是在畫影子,而不是在畫形。比如陳淳《白陽集?墨牡丹詩序》中說:“甲午春日,戲作墨本數(shù)種。每種戲題絕句,以影索形,模糊到底耳。”他講的就是通過形來找影子,再通過影子來把握形,要模糊地把握對象。明代畫家徐渭在《徐文長集?畫竹》也說道:“萬物貴取影,寫竹更宜然。”清代鄭燮有一段《板橋題畫》非常生動:“余家有茅屋兩間,南面種竹,夏日新篁初放,綠蔭照人,買一小榻其中,甚涼適也。秋冬之際,取圍屏骨子,斷去兩頭,橫安以為窗欞用勻薄潔白之紙糊之。風和日暖,涼蠅觸窗紙上咚咚作小鼓聲,于時一片竹影零亂,豈非天然圖畫乎?凡吾畫竹,無所師承,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。”20世紀以來,我們對古代傳統(tǒng)畫作的認識有些是片面的,中國傳統(tǒng)有時候被遮蔽,所以我們在力求建立傳承體系時,有時候還要挖掘傳承。
 
程式語匯。中國畫的另一個特點是程式化。中國畫的圖像是程式化的,是對應物象的符號,不是如實描寫。聞一多先生曾講過,中國畫是提示性的,通過意會就能達到目的,比如畫竹從程式入手,程式用活了,修改程式變成自己的語匯,就有了自己的特點。中國畫程式的形成,一方面是對應物象的圖式,另一方面是按照一定的程式來操作。
 
 

 
 
李成 讀碑窠石圖
 
奧理冥造。中國畫還有一個特點是奧理冥造——大膽的想象與幻化。奧理冥造為北宋沈括所言,就是說要大膽的想象與幻化。齊白石《自秤圖》中,一只小老鼠跳到一桿秤的秤鉤上,似乎想稱稱自己的重量,奇怪的是,上面的秤繩不知由誰來提,秤砣不知由誰挪動使之平衡。畫中的圖像其實是齊白石的想象,通過想象來調侃小老鼠:你這只小老鼠偷油吃,偷糧食吃,不要自以為有什么了不起的,你到底有多大分量,不妨自己來稱一稱。所畫內容在現(xiàn)實中并不存在。再說一個大膽想象幻化的例子。清代黃慎的《瓜月圖》中,瓜藤上的西瓜是切好的一牙西瓜,旁邊題詩:“剖開天上三秋月,飛作人間六月霜。”說的是,夏天天氣很熱,晚上如果剖開一個像月亮一樣的西瓜,吃到嘴里一定會很涼快。再看八大山人的《魚鳥圖》,說是鳥,但有魚的尾巴;說是魚,又有鳥的翅膀。對此可以有兩種解讀。一是八大山人作為明宗室后代,明代滅亡對他來說可謂國破家亡,清初又實行極端民族政策,“留頭不留發(fā),留發(fā)不留頭”,八大山人這樣的前朝王孫,只能出家做和尚,意為不留頭發(fā),并不是承認清代政權。從這個角度理解,他經(jīng)歷了跌宕起伏的身世悲劇,內心非常悲涼,如果想到“海闊憑魚躍,天高任鳥飛”這句古詩,會感到海再闊,魚也沒法躍;天再高,鳥也沒法飛。再一種則從大的禪僧身份來索解,意在不執(zhí)著一物:魚和鳥是可以轉化的,這件作品的題跋就是引用了莊子的《逍遙游》:“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。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里也;化而為鳥,其名為鵬,鵬之背,不知其幾千里也。”這種大膽的想象,也并非憑空而來,而是有文獻典籍的依據(jù)。
 
 

 
 
郎世寧 乾隆大閱圖
 
仿佛有聲。中國畫還講究“仿佛有聲”,即視覺的轉化。齊白石的《蛙聲十里出山泉》,通過畫水里游來的蝌蚪,表現(xiàn)遠處的蛙叫,用視覺形象表現(xiàn)聽覺的感受。這是一幅作家與畫家合作的作品,是作家老舍先生命題請齊白石所畫,老舍寫信說:“蛙聲十里出山泉,查初白句。蝌蚪四五,隨水搖曳,無蛙而蛙聲可想矣。”齊白石根據(jù)老舍的意思畫了這幅畫。中國畫不僅要表現(xiàn)畫外意、象外意,還要表現(xiàn)視覺以外的其他感覺。俞成《螢雪叢說》言,“徽宗政和中,建設畫學,用太學法補試四方畫工,以古人詩句命題,不知倫選幾許人也……又試‘踏花歸去馬蹄香’,不可得而形容,無以見得親切。一名畫者,恪盡其妙,但掃數(shù)蝴蝶飛逐馬后而已,便表馬蹄香出也。”這位畫家通過視覺表現(xiàn)了嗅覺。錢鐘書在《通感》中說道:“在日常經(jīng)驗里,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嗅覺、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,眼、耳、口、鼻、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。顏色似乎有溫度,聲音似乎會有形象,冷暖似乎會有感覺,氣味似乎會有體質。”近年來,有學者就指出中國詩歌講究通感,我覺得在現(xiàn)代藝術創(chuàng)作中也可以發(fā)揮通感的作用。這也是一個好的傳統(tǒng)。
 
比興如詩。中國畫追求詩歌一樣的比興手段,重視儒家的比德思想。五代荊浩就在《筆法記》中以儒家“比德”的思想賦予松樹人文精神。宋代《宣和畫譜花鳥敘論》主張,通過表現(xiàn)詩人一樣的感受(“寓興”)來寄托情懷,與觀者進行精神的交流,所謂:“所以繪事之妙,多寓興于此,與詩人相表里焉。故花之于牡丹芍藥,禽之于鸞鳳孔翠,必使之富貴;而松竹梅菊,鷗鷺雁鶩,必見之幽閑;至于鶴之軒昂,鷹隼之擊搏,楊柳梧桐之扶疏風流,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,展張于圖繪有以興起人意者,率能移精神遐想,如登臨覽物之有得也。”雖然混同了“象征”和“寓興”,但揭示了兩種表現(xiàn)精神世界的途徑。南宋畫家陳居中的《四羊圖》中,嬉戲玩耍的兩只小羊活潑可愛,母羊慈愛地欣賞著兩個孩子的玩耍,公羊則站在上面顯現(xiàn)出比較嚴肅的樣子。這幅畫充滿了親子之愛,是在畫感受,也是擬人化的。
 
 
 
 
馬遠的《水圖》
 
以書入畫。以上的“寓興”主要是中國畫跟詩歌的密切關系,除此之外,傳統(tǒng)中國畫與中國書法的關系也很密切。南宋畫家馬遠的《水圖》中,黃河的奔騰澎湃、長江的煙波浩渺,都是靠線條表現(xiàn)出來的??烤€條輕重、虛實、剛柔、組合,再稍微著墨就會把對象惟妙惟肖地表現(xiàn)出來。這跟毛筆關系密切。元代趙孟頫\《秀石疏林圖》是其非常著名的作品,畫后題詩:“石如飛白木如籀,寫竹還須八法通。若也有人能會此,方知書畫本來同。”講的是筆跡形態(tài)與物象的結合,要畫石頭就用飛白來畫,表現(xiàn)石頭歷經(jīng)千年風霜的滄桑;要表現(xiàn)樹木的生命力就用鐘鼎文,線條是很圓潤的;而畫竹枝竹葉“永字八法”都能用上。書法入畫,對線條、點畫形成了一種歷史積淀,積淀了質量上的要求,黃賓虹論筆墨講“平如錐畫沙”、“一波三折”、“屋漏痕”,都是對點畫質量的基本要求,更能體現(xiàn)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的“天地之心”。再說墨,可以是潑墨,一氣呵成,也可以是破墨,先用淡墨再著濃墨,也可以先著墨再用水,形成不同的形態(tài)。黃賓虹《九子山》圖,就是用積墨,一層一層地著墨,線條是編織的、不重疊,黑中透亮。筆墨除狀物外,還可以寫心,讓點線形成一種節(jié)奏或韻律,跟人的性格及當時的感情狀態(tài)相對應。
 
詩書畫印結合。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的結合,一幅畫其實已是一種綜合藝術,形成了相關藝術的綜合與互動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《衙齋圖》,就通過與書法題跋的結合體現(xiàn)了作者的仁心。他在衙門中聽到風吹竹子聲,以為是老百姓的啼饑號寒,就通過畫老竹子和小竹子的關系,將畫作跟題跋結合,表現(xiàn)了親民之官關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。清代畫家李方膺的《鐘馗圖》,創(chuàng)作于他做官丁書畫裝裱機憂回家期間,家鄉(xiāng)遇到天災,他很有感觸,便畫了這幅《鐘馗圖》,在詩畫結合中表達了憤世嫉俗的感情。題中文字是“節(jié)近端陽大雨風,登場二麥臥泥中。鐘馗尚有閑錢用,到底人窮鬼不窮!”畫的是鐘馗撐著破雨傘,看似很窮,可腰里卻別著一串銅錢。由此可見,作者并沒有按傳統(tǒng)將鐘馗畫作正義的正面形象,而是畫成了一個裝成清官的貪官。詩書畫印的結合除可以拓展意境,使畫外意和畫內表現(xiàn)密切結合起來,生發(fā)延伸畫境之外,還影響了畫面構成,李方膺《游魚》中,如果沒有右側的柱式大字題字,畫作所表現(xiàn)的氣勢就會有所削弱。
 
中國畫的藝術精神
 
最后簡單談談中國畫藝術精神的一些方面。中國畫作為綜合藝術,具有其獨特的藝術精神,主要表現(xiàn)為天人和諧以及載道、暢神三方面。中國畫講究天人和諧。如齊白石《青蛙圖》,畫一只小青蛙被抓住了,拴在岸邊,另幾只小青蛙跑過來,可能在想方設法營救小伙伴。在齊白石看來,青蛙不是人類的果腹之物,而是一個生命,跟人一樣,同樣有憂慮。這種“齊物論”思想,是符合生態(tài)保護意識的。清代畫家華喦的《腥羽寒溪圖》,畫水下三只魚鷹追逐一條大魚,題字寫到“腥羽獵寒溪,攪亂一潭玉”,作者站在愛護自然保護生態(tài)的角度,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。鄭板橋的《墨竹荊棘圖》就更明顯了,他借哲學家張載的《西銘》,闡述了一個道理。并不是說,竹子是君子荊棘是小人,沒有小人君子就顯不出來。而是在講自然生態(tài),荊棘和竹子并存是很正常的。“莫漫鋤荊棘,由他與竹高。西銘原有說,萬物總同胞”。在自然界,荊棘和竹子是互相依存的,強調既要開發(fā)自然又要保護自然。
 
 
 
黃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圖》
 
從功能上來看,中國畫的藝術精神還包括載道、暢神兩方面。中國畫之美,與求真向善聯(lián)系在一起,好的作品都是真善美的統(tǒng)一。一般而言,中國畫有兩種功能。一種是載道,是對群體的,有其認識客觀世界和道德教化的作用;另一種是暢神,是對個體的,幫助陶冶性情,實現(xiàn)精神超越。兩種功能都是終極關懷,而且很多時候會結合起來,寓教于樂。
 
關于載道,顧愷之的《女史箴圖》中,有一段畫宮廷婦女正在對著宮廷鏡子梳妝,畫旁題箴文曰:“人咸知修其容,莫知飾其性;性之不猸,或愆禮正;斧之藻之,克念作圣。”講人人都知道去美容,但不知道修煉自己的內心,試圖起到一種道德教化作用。山水畫也是如此。明代沈周的《廬山高》圖,通過山的高來表現(xiàn)人的道德高尚。還有元朝水利專家任仁發(fā)的《二馬圖》,畫一只胖馬一只瘦馬,題字曰:“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,裝裱機而肥瘠系焉。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。茍肥一身而瘠萬民,豈不殆污濫之恥歟!”這是一件反腐倡廉的作品,實際也涉及了道德教育。
 
關于暢神,很多山水畫以及之后的花鳥畫、人物畫都有這樣的作用,比如黃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圖》。還有八大山人,一說到他,我們總會想到他的畫作思想多表現(xiàn)一種憤懣不平的情愫,但其實到了晚年八大山人已完全超越了這種思想感情,他的《河上花》就是更講求自然和諧的。

此文關鍵字:從,古今,作品,看,中國畫,之,美與藝術,精神,從,

推薦產品

首頁|新款智能裝裱機 經(jīng)濟書畫裝裱機新款字畫裝裱機 經(jīng)濟型字畫裝裱機 產品中心 網(wǎng)站地圖| 公司環(huán)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