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畫桌帝師劉基留下三幅畫孫詒讓請人重金酬購
正在明代,有“溫州一家人”留下三幅古畫,輾轉溫、處數地,歷經數百年,經手不少社會名人,結尾同歸溫州。那么,這三幅古畫畫的是什么實質?與誰干系?又是如何回歸溫州的?且聽“三十六坊君”緩慢道來。
正在溫州文成,有一位偉大人物,有籌劃有文才,曾助理修邦天子朱元璋一統(tǒng)山河,豎立大明王朝。后人所以將他與諸葛亮相提并論,即所謂的“三分寰宇諸葛亮、一統(tǒng)山河劉伯溫。
劉伯溫,即劉基(1311~1375),字伯溫,后被封爵為“忠心伯”、追贈為太師,謚號文成。今文成縣名即來自其謚號。
這三幅畫均名為《授經圖》,但尺幅區(qū)別、構圖格式區(qū)別,畫面卻根本雷同,為“劉基一家人”:一家四人坐正在石頭上,劉基居中,頭披角巾,手扶藤杖,正面;正在他的左邊,看上昨年紀稍父老為宗子劉璉,右邊近劉基者是次子劉璟,居前年少者為長孫劉廌;畫面左上,有古木置瓶花動作粉飾。
話說朱元璋正在眾大臣助理登上皇位后,心坎的念法自然就眾了。敏銳的劉基便起了告老旋里的心并上書天子。明洪武四年(1371),天子準其退養(yǎng)。這年仲春份,劉基回到故鄉(xiāng),初步躬種田園、念書彈琴的閑適生存。
然而天子還是困惑重重,對劉基“釋懷不下”。洪武六年(1373),退養(yǎng)正在家的劉基應詔上京,為“標明凈”向朝廷賠罪。劉基此行的神情是誠惶誠恐的。
明代淡洋,地處甌、閩之間,是盜賊集結處,當年方邦珍便是從這里起兵反水的。劉基所以委托兒子劉璉上奏,倡議正在這里樹立巡檢司加以把持。這回,胡惟庸究竟找到膺懲的機遇,他趕忙指派大臣彈劾劉基,說劉基感應淡洋有君王之氣,計算謀為本身的墳場,但本地庶民不允諾,劉家所以借樹立巡檢司來尷尬本地庶民。
劉基所以深感擔心,正在洪武六年忙忙地上南京向天子注腳。沒念到劉基到南京后一病不起,有時朝野上卑劣言四起。洪武八年(1375)三月份,天子下旨送他回家。一個眾月后,劉基棄世。
依照畫上題跋和劉基閱歷,后人考據古畫描寫的劉基和后輩一派和諧研讀經書的畫面,應當產生正在洪武四年到洪武六年間。
三幅古畫作家區(qū)分是徐易、陳洪綬(以下稱徐、陳本),費丹旭摹徐、陳本《授經圖(費丹旭摹本),任淇重書、翁方綱跋《劉文成公授經圖像》(任淇重書本)。
第一幅《授經圖》由明代徐易、陳洪綬合繪,豎幅,上有陳洪綬題名:授經圖,徐易寫像,陳洪綬畫衣冠。上有“青田三世,忠心一門。石間幾杖,花下琴尊。修然相隨者子若孫,邈然追思者徐與陳。乾隆甲寅(1794)夏蒲月望日,北平翁方綱贊”等題跋。
為劉基一家畫像的畫家徐易,字象九,紹興人,是明晚開創(chuàng)肖像畫“波臣派”的曾鯨(1568~1650)高足(曾瓊字波臣,所以被稱為“波臣派”)。這幅畫上他描寫的劉基祖孫四人像,各具春秋、性格和氣質,顯露了劉氏一門研讀經學,從容進退的氣質。
而畫衣冠的陳洪綬(1598~1652),字章侯,號老蓮,諸暨人。陳洪綬開通末一代畫風,名垂畫史,被稱為一代宗師。其繪畫作品以線描技法特殊著稱,畫面顯露力極佳。魯迅評判“老蓮的畫,一代絕作”。
而上文提到的翁方綱(1733~1818),字正三,號覃溪,晚號蘇齋,北京人。他精于金石考據,擅長占定石本,是乾隆歲月珍藏帖學的名家。
第二幅畫是徐、陳《授經圖》的摹仿作品,作家費丹旭。該畫縱45.7厘米,橫50厘米,題名為“授經圖,徐易寫像,陳洪綬畫衣冠。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己西冬十月,西吳費丹旭摹。”引首有趙之琛篆書“劉忠心伯授經圖”,題名為道光己酉嘉平趙之琛題”。費丹旭繪于1849年十月,趙之琛題于十仲春。
費丹旭(1801~1850),字子苕,號曉樓,湖州人。正在清晚期以自成一種儀外的仕女畫享譽畫壇。費丹旭正在摹仿徐、陳本時,變豎構圖為橫向構造,但根本保存了徐、陳來源貌。而題字的趙之琛(1781~1852),是錢塘(今杭州)人,篆刻書畫家,為“西泠八家”之一。
第三幅是任淇重書、翁方綱跋語的《劉文成公授經圖像》軸。紙本水墨,也是摹仿徐、陳本,構造為縱向。
然而這幅畫上古木瓶花被擠到畫中人物劉璉頭邊,筆力薄弱,元氣大傷,畫上也沒有摹仿者題名。右上有任淇隸書“劉文成公授經圖像”,并重書徐、陳本詩堂上翁方綱的題跋,題名:“永興任淇書。”
畫心左邊有王鼎另紙題跋,實質為頌揚劉基功業(yè),隱居授經,結尾“…俳徊青田眾余慕,先生之風長穆然。乾隆乙卯小春朔華亭后學王鼎敬題于西湖小有天園之三十六芙蓉樓”。印款白文“王鼎”,朱文“滌山”。據查證,名為“王鼎”的人,畫史上雖眾,但華亭人,字、號“滌山”的卻查無此人。
這三幅古畫,是如何散播至今,結尾異曲同工到溫州的?經后人從畫面題跋及溫州鄉(xiāng)賢日記中考據,略可還原這一屈折“史書故事”。
正在第二幅費丹旭摹仿作品上,有浩繁當時名人的題跋。如第五條題跋為“是(此處缺二字)傳必久。聞鶴田白叟先曾睹于括蒼,欲購得之,未果。其哲嗣叔總(即端木百祿)逛松陽時竟獲,貿以歸”。闡述了古畫的泉源。
鶴田白叟,即端木邦瑚(1773~1837),字子,號鶴田,青田人。道光十三年(1833)進士,官至內閣中書。他博通經史,與魏源、宗稷辰、吳嵩梁等傳為道光時期“薇坦五聞人”。
后記中固然講通曉畫得來源,卻沒有詳指是哪幅《授經圖》。不外費丹旭摹本正在1849年繪制,端木邦瑚是正在1837年棄世。既然曾被端木邦瑚睹于括蒼,并被其子端木百祿購置的必定不是“費丹旭摹本”,要么是徐、陳本,要么是任淇重書本。
又據劉耀東《疚庼日記》:“松君兄于林同莊處,借觀先文武公三世《授經圖》,用照影印即成,寄示一片,甚鮮明。同莊所藏系乾隆某年重摹之本。憶昔于瑞安李漱梅先生家借觀《授經圖》,為明季陳章侯畫衣冠,徐易寫相貌。又有陸曾熙、翁方綱、湯金釗、宗稷辰四先生題贊。陸題缺八字,余均完美。孫籀庼師,嘗屬漱梅償還吾家,命耀東以三十金酬之,漱梅未許。聞漱梅得自端木顯祖(太鶴先生之孫,叔總先生之子),實叔總先生舊藏者。今同莊所藏本,殆即臨端木所藏舊本,上方所題翁贊,系永興任淇重書,而漱梅所藏本,則陸、湯、翁、宗諸題,皆墨跡也。漱梅之子翼倫,卒業(yè)溫州中學,余與他有一日之長,因致書次饒與翼倫再商償還吾家,愿酬以百金,未知能如愿否?”
《疚庼日記》所記有兩本《授經圖》,一本是林同莊所藏任淇重書本,一本是李漱梅所藏徐、陳本,兩本均出自端木家,書畫裝裱機價格。且淇重書本摩自“徐、陳本”。
據此,端木百祿所購的應是徐、陳本,后被端木顯祖轉給了李漱梅。20世紀50年代入藏溫州博物館。
端木邦瑚的兒子端木百祿是宗稷辰的女婿。端木百祿,字叔總,字小鶴,號梅長,又號石門山人,暮年流寓瑞安,以賣畫終。其孫端木顯祖,家藏不少都由他散出。
第二幅畫是道光八年(1828)費丹旭正在端木百祿獲得徐、陳本后請他摹仿的。費丹旭摹本,抗戰(zhàn)歲月被端木后人出售給青田縣政府,后被溫州實業(yè)家吳百享先生保藏,上世紀50年代初吳百亨先生將其捐獻給溫州博物館。
而任淇重書本上有朱文保藏印“曾存瑞安林氏”,包首行書題“瑞安林氏所藏”,顯示曾藏于瑞安聞人林同農戶,與前《疚庼日記》所敘劃一。后亦歸藏溫州博物館。但劉耀東僅依照松君從林同莊處拍的照片來占定是乾隆間摹本。原本王鼎邊跋的跋紙比畫心紙舊,不是同歲月之物。從畫風和紙質看,任淇重書本成圖正在晚清,應是端木百祿得徐、陳本后,請費丹旭摹仿一本后,意猶未盡,又請其它畫家摹仿一本。
“溫州一家人”《授經圖》,由端木百祿收人徐、陳本初步,衍生出費丹旭摹本和任淇重書本三個版本,結尾都歸入溫州博物館,也是值得幸運和快樂之事。
同類文章排行
- 適合客廳的字畫行書書法裝裱出來比效果圖還好
- 字畫裝裱材料請問長沙裱畫大概多少錢?
- 裝裱材料批發(fā)書畫裝裱店年盈利6萬多元(組圖)
- 字畫是否裝框王思聰豪擲250萬的K歌之王瀕臨破產
- 字畫批發(fā)網字畫裝裱有就業(yè)前景嗎?
- 字畫裝裱前景中國國畫框批發(fā)市場
- 字畫圖片大全把科學“裱”在畫框里
- 裝裱字畫步驟萊陽國畫框批發(fā)
- 名人字畫最好不要裱永泰裝裱機械與您分享書法
- 字畫裝裱知識【國畫框】國畫框價格_國畫框報價